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1月13日,“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研讨会在我校举行,研讨会由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由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承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17所高校的3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相约线上与线下,相聚“云端”与现场,围绕会议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学校党委书记王斌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研讨会开幕式由学校党委副书记王岩主持。

 

学校党委书记王斌伟致辞

  

     王斌伟代表学校对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从历史久办学早、规模大有特色、服务实目标远三个方面介绍了学校历史、现状及发展目标等情况。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是华南师范大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者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诠释。王斌伟阐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的理解。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既是过程,又是结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前后相继的两个结果。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种互动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和方式,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他表示,专家们的精彩分享必将深化会议主题,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和实践课题的解决提出新的创见、做出新的贡献。


学校党委副书记王岩主持

     本次研讨会邀请到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凤城教授、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占仁教授等诸多国内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参会,参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展开研讨,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沈壮海教授发言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精神品格”为题,从文化的维度对现代化作了分享。他表示,中国共产党是有深厚文化情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1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怀大道担大任,一步步开创民族发展新前景,激活并光大中华文明。沈教授从高度的自觉自信、坚定的守正创新、博大的开放气度和深沉的为民情怀四个方面,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精神品格,并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对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释。


杨凤城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杨凤城教授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若干思考”为题,分享了自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看法。他强调首先要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是同一个事物从不同侧面进行的言说,绝不能混同。杨凤城还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论断,提出要充分领会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由并跑走向领跑的世界意义。


宇文利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宇文利教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秩序的重构”为题,从三个方面叙述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这个判断是对中国和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进程的判断,也包含对世界形势和世界格局以及世界秩序变化的判断。其次,是在世界秩序变动过程当中,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样的机遇?他强调,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必然会撼动和改变现有的国际秩序,而现有的国际秩序正面临巨大的风险,这为我们重构世界秩序提供了机会和可能。最后是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了什么样的准备?宇文利从六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的秩序建构,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刘红凛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红凛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强国之路”为题,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从主题主调、使命任务、关键因素和政治保障四个方面分享自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他指出,我们可以从“三个务必,一个牢记”中去理解大会的主题主调,按照相应的战略和步骤去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任务。刘红凛还从三个百年变局中分析提炼了现代化过程中“人才”这个关键因素,强调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和强有力的领导是实现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艾四林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教授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理解”为题,从一般和特殊、量和质、新与旧、理论和实践、现实和未来等五个方面来理解中国特色。他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并没有离开人类现代化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同样也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但他同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相比较,既有量的差别,更有质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难题,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老路,为社会制度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最后,艾四林表示,我们还面临很多挑战,所以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中国特色放在理论实践的维度加以审视。


宋学勤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学勤教授以“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特征的历史规定性”为题,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她指出,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现代化无论如何创新都不可脱离“中国性”或“中国特色”,不能将中国的现代化置于西方知识和话语体系中来评判。在推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中,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的现代化思想守正创新,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结合现实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条件,准确识变、科学求变、主动求变,目的是探索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袁银传教授发言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银传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境遇”为题。分别从党史维度回顾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现代化的论述、从近代史维度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从世界史维度明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是首先要工业化,但要防止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其次要驯服资本,要使资本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最后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他从既有的历史事实、深层的历史逻辑、憧憬的历史未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境遇做了深刻概括,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一种新探讨。


项久雨教授发言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项久雨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为题,分别从发生学维度、哲学维度、中国特色维度、关系学维度和世界意义维度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他强调,要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田鹏颖教授发言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与哲学前提”为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框架、逻辑分析和哲学前提三个方面分别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展开阐述。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守正创新,是对以往现代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创新革命。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框架最切近、最直接、最管用的哲学基础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里的“六个坚持”,这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的方法论。


王永贵教授发言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贵教授结合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分享他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认识。他指出,要从整体上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独特路径、方法和道路,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他强调,我们要打造的现代化是全面超越西方的现代化,要打破西方一统天下的现代化模式,打造基于东方现代化国家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李义天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义天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要干什么”为切入点展开分析,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式现代化有着鲜明的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他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最后,他表明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后发型现代化,应该在汲取前人的经验上走得更高,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韩喜平教授发言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教授围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命题,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他强调,西方化视野下的现代化虽然带来社会形态的巨大改变,但同时有着不可忽视的明显缺陷。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文明、全人类解放、内生演化的社会主义文明,具有西方模式不可比拟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所开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西方模式的现代化的超越与嬗变,是针对人类共同问题的独特中国答案。


王炳林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教授以“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为题,阐述伟大建党精神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理论指引、本质要求、精神状态、精神动力以及价值情怀等作用。他指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指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使中国人民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上有了自觉的精神状态,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由被动转入主动。他表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同时,“英勇牺牲、不怕斗争”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追求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独有品格。最后,他提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正确的政治引领与强大的社会基础。


刘卓红教授发言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卓红教授以“两个结合”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切入点,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原创性贡献。她指出,“两个结合”突破旧有理论的单向性融通,成功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全新理论范式。她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明确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具备深厚的哲学底蕴,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


陈曙光教授发言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曙光教授围绕“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与“中华文明成就马克思主义”两大观点。在发言中,他强调,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中华文明一改蒙尘状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1世纪焕发出璀璨光芒。同时,中华文明孕育着“原始社会主义”的传统,为社会主义在中国枝繁叶茂提供深厚土壤。因此,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是相互成就、共同促进的。


王占仁教授发言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占仁教授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为题。从“图存”“求富”“图强”三大主题阐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于民族复兴的极端重要性。他提出,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明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关键步骤。最后,他认为,必须统筹兼顾自主培养与海外引进的关系,实现人口大国到人才强国的转变。


陈培永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教授以近代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切入点,说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应激-反应”的被动特征。根据时代特征和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具备明确的目标安排和包容的价值诉求。


段妍教授发言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段妍教授从社会动力、物质基础、精神力量、生态保障、外部环境五个维度阐述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意义。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化、科学化,使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拥有明晰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安排。


燕连福教授发言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教授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四个着力点”为题,从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四个层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传统哲学理念相通之处。他提出,在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强调物质基础,又必须突出道德层面的引领作用,从而跳出“普世价值”的话语陷阱。


刘新刚教授发言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新刚教授以“现代化困境及其逻辑解答”为题,阐释资本扩张的逐利性说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逻辑自洽与实践无序”的困境。他指出,中国对解决以资本问题为重要内容的现代化困境有着独特优势,认为通过前置党的领导作用和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实现资本扩张有序服务于高质量发展,为人类解决悖论性问题、走出现代困境提供理论参考。


冯秀军教授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考察”为题作主旨报告。她以宏观、中观、微观的三个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价值进行考察。基于宏观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国家属性、意识形态属性以及人类共同属性;基于中观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包括社会和谐、身心和谐、天人和谐、人类和平的五大文明和谐并进;基于微观层面,她分析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物质主义与身心和谐、人类中心与天人和谐、零和思维与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最后,她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每个中国人“由内向外”的现代化,也是指引人类文明走向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


耿化敏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耿化敏教授以“‘两个确立’:作为一项政治概念的历史考察”为题,从原创性概念与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关系进行前提把握,强调概念范畴的深化为体系化的知识与专业化的知识体系提供丰富的话语前提。由此,他从历史之脉、指称要义、价值意义的三维度阐释了“两个确立”对于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知识体系的深远影响。


陈红娟教授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红娟教授从“现代化”概念史角度对“现代化”进行“知识考古”,首先阐述了美国语境下现代化概念的形成发展以及历史背景,指明现代化叙事的出场语境具有明显的西方色彩以及强烈的意识形态霸权。其次,她回顾了“现代化”概念在中国演变的历史沿革,从“欧风美雨”到凸显革命话语再到新时代对“现代化”话语的形塑,其背后反映了由具象到抽象的演变逻辑。最后,她强调,应该区分理论中的现代化和实践中的现代化,既要吸收西方式现代理论的特点,更要立足中国传统、中国实际、中国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 | /

     研讨会分别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关锋教授、涂良川教授、魏则胜教授、胡国胜教授、蒋积伟教授分时段主持,最后,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涂良川教授作学术总结。他认为,在时间紧、议程密的前提之下,各位专家以问题实、观点清和思想深的方式给出诸多精彩的论断,更是提供研究的新方式和新方法,为理论研究和实践落实指出新方向。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给人类文明的全新的现代化选择,是对现代化彻底的术语革命。同时,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保有和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保障。最后,他以“木棉吐芳聚精英、云端启智汇古今、立足中国建现代、复兴中华创文明”进行精彩总结。


陈金龙教授作总结发言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用“感谢”“圆满”“期待”三个词高度评价此次研讨会。他代表学院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学校领导、部门领导以及有关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认为此次会议代表性广、关注度高、引领性强,在学界中产生了重磅影响,期待专家们能结出更多学术硕果,为学界提供高层次的思维引领。最后,他向各位嘉宾发出早日相聚于美丽华师校园的真诚邀约。

     本次理论研讨会是学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大家克服疫情形势的影响,积极参会,会议在线人数达到直播2000人数上限,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与会专家们表示,此次会议理论水准高、研讨氛围好、观点阐释深刻,清晰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逻辑、主线任务、重大原则及本质特征。期待在此次研讨会的引领下,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尽快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



文字 | 胡国胜 黎格 李华尧 黎逸裕 

图片 | 黄钰钦

制作 | 吴晨

责编 | 钟凯龙

初审 | 付蓓

终审 | 周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